“我是某某公安局警官,您因涉嫌诈骗罪,现以传真方式发送逮捕证,缴纳保证金可办理取保候审……”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诈骗手段形式多样,真假难辨。老年人更应特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提高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加固心理防线,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近日,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以一案例提醒老年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62岁的刘婆婆(化名)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医保局工作人员,提到刘婆婆曾在北京看过病,涉嫌购买非法药品,并称刘婆婆的身份信息极有可能泄露了,建议报案处理,并推送了一个“报警电话”。刘婆婆根据指引,拨通了该工作人员提供的电话号码。对方自称是北京某公安局刑警队长,向刘婆婆表示其办理的一张银行卡涉嫌为某诈骗案洗钱,并传真了“逮捕证”。
刘婆婆之前确实在北京看过病,一听对方提到逮捕证她就慌了,忙问对方该怎么办。“刑警队长”通过电话方式给刘婆婆做了调查笔录,了解其个人和家庭情况,还提到只要交钱就可以办理取保候审。
于是“刑警队长”让刘婆婆将18万转到指定账户,称国家需要清算资金,查清楚之后会将款项退回。刘婆婆不明所以便跟着照做了,对方还回传文件证实已收到刘婆婆的款项。接着“刑警队长”又称办理取保候审需要缴纳8万元,刘婆婆便向亲戚借钱转账。几天后,刘婆婆再拨打电话已无法联系,此时才醒觉自己遇上诈骗分子。
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成功破获了一起境外重大电信网络诈骗案,抓获一批冒充医保局、公检法的诈骗分子,并均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但款项却无法追回。
刘婆婆被骗的钱,是她和老伴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积蓄,还有欠亲戚的借款。被骗后,刘婆婆一直处于痛苦自责当中。
检察官提醒:
一是保护好个人信息及家庭信息,手机号码、微信账号、银行账户等信息一旦泄露,极易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二是谨记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传真、QQ、电话等形式,对涉嫌违法犯罪人员做办案笔录,或发出通缉令、拘留证、逮捕证等法律文书,更不会远程提供转账账户。
三是无论不法分子如何花言巧语,最终都离不开索取钱财、索要银行卡信息,所以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可借助手机软件“国家反诈中心”,确保实时监控识别陌生来电。一旦对方声称账号涉及洗钱或其他违法行为时,要冷静思考,仔细辨别,公安、银行、医保等系统并非相互关联,不要轻易相信。
四是提高心理防线,给自己和家人打好预防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形成免疫屏障。老年人遇到类似情形时要保持理性,冷静应对,及时跟亲人或者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尽量将损失减小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