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广州-头部
x
花都区:邵成村:“灰塑”为心 “信”为行
来源:花都区     发布时间:2024-08-29 11:08

        他潜心研究灰塑技艺43年,严格把关灰塑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他以“诚信”为标尺,守护好对每一位客户的承诺,从不因眼前利益而降低对作品的制作要求。他把“诚信”刻进骨髓,坚守传统工艺,尊重历史文化,传承非遗技艺。

  ——题记

       坚守承诺 风雨四十三载

       步入陈家祠,海内外游人常会被瓦面上那些美轮美奂、各具形态的灰塑形象所吸引。而这些历经百年风霜却依然傲立的岭南建筑象征,背后有着一位幕后功臣灰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

       1965年,邵成村出生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铁山村。1979年,广州六榕寺大修,邵成村的父亲(邵耀波)获得修复建筑的机会,正在读初中的14岁少年邵成村当上了父亲的帮工。看着普普通通的石灰、‌玉扣纸、稻草、红糖、糯米粉、盐、矿物质颜料、‌钢钉、‌铜线等材料,在父亲的手里变成惟妙惟肖的花草人物,邵成村不禁啧啧称奇。“神奇吧,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不能在咱们手中给断送了。”父亲对邵成村说。也正是因为这句话,邵成村中学毕业后,便正式跟父亲学习灰塑。经过数十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他熟练掌握了灰塑的半浮雕、浅雕、高浮雕、圆雕和通雕等技法。1992年,父亲临终前将邵成村叫到身边,叮嘱他说,“你要带好你的人,做好我的事情(灰塑)。”当时的邵成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郑重地点了点头,算是对父亲最后的承诺,从此走上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灰塑传承之路,成为灰塑领域的佼佼者。

       邵成村至今从事灰塑古建筑修复及制作已43年,足迹遍布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澳门地区和韩国。参与制作修复广州陈家祠堂、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三元古庙、光孝寺、佛山祖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广州市博物馆、佛山南海神庙、资政大夫祠、从化广裕祠、广州锦纶会馆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赞赏。

        诚信为尺 守好灰塑之“魂”

        灰塑作为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遐迩。近年来,灰塑先后入选广州市、广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一件灰塑,外面是硬的,但是心总是软的。”邵成村给记者简单演示了一番灰塑的制作过程,按下“快进键”的他十几分钟就给一条鱼抹上一层纸灰,再抹上一层色灰,几刀下来,一条鱼尾已经初见雏形。而实际上,这样一条鱼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涂一层,都要隔上三天,其中耗费的心神和等待外人难以估量。正是这种对技艺的“坚守”,让灰塑成为岭南最稳定的建筑物料,经过上百年的洗礼,依然能够防风、防雨,调整空气,灰塑的主要原料为石灰,加之常见的的柴(稻草)、米(糯米粉)、油(桐油)、糖(红糖)、盐、玉扣纸等材料制成灰膏,然后用铜线、钢钉、铜片来塑造灰塑的基本框架。糯米、红糖这些常见的食材,增加了灰塑的黏性和吸水性,钙化反应下使之更为坚固,颠覆了石灰容易腐烂的特性。以柴、米、油、盐混入灰塑,在雷雨天能吸收水分,待日光高晒时蒸发出来,平衡温湿。耐酸、耐碱、耐热的特性使灰塑建筑能历经百年不腐,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建筑。

        在珠三角一带,有一些人从事所谓的灰塑工艺,但他们出于急功近利的考虑,完全摒弃了传统手工,而是以现代装饰技术来代替灰塑的制作。在现代建筑市场,也有一些开发商愿意使用灰塑这种装饰,但他们以为用水泥做灰塑会更坚固,往往要求灰塑艺人用水泥代替石灰来做灰塑,但这种灰塑涂上丙烯或墙漆的颜料很难渗入,色彩感虽然非常强但容易脱落。此外,在阳光的暴晒下,水泥凝固后会产生一定的收缩力,就会出现裂缝,时间一长形态就变了。为了不让传统的灰塑艺术蒙受误解和污垢,邵成村“有钱不赚”,费时而又增加成本地坚守着手艺人的职业道德,坚持着地道的传统工艺方式,他深知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客户的诚信承诺。他常说:“灰塑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对它的敬畏之心。”正是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和对客户的负责,让邵成村在业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陈家祠等一些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对灰塑的复原,第一时间都会想到邵成村,都会选择和邵成村和他的灰塑维修队合作。

        在灰塑艺术的道路上,他不仅是技艺的精湛者,更是诚信的践行者。他的诚信故事,如同他手中的灰塑作品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用心传承 延续非遗之“火”

       “灰塑这一中华文明的民间瑰宝,要想得到传承,必须要有后备人才。”很多年前,邵成村就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为了使灰塑艺术后继有人,从1989年开始,邵成村先后吸收了刘志威、邵其德、欧阳小明等数十名徒弟。2012年,邵成村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有些出乎他的意料,而与得到社会认可带来的喜悦相比,邵成村更感到责任重大:“不挂这块牌,我的独门功夫完全可以不说出来;但挂了这块牌,非遗就不能断在我的手里。”

        为了消除社会上对灰塑的误解,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灰塑艺术,近几年来,邵成村开始了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的宣讲和传播。“非遗是我们先人留给后代的‘祖产’,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私产’。如果后人做得还不如前人,对自己的工艺和技术都不了解、学习,这门手艺就没有出路。”邵成村如是说。如今,邵成村不但始终坚定地走在灰塑传承的道路上,还加入了华南理工大学相关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将灰塑的原材料广泛运用于各类的现代建筑之间,在“西方的骨架”上长“中国的血肉”,让当代新技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相映成辉。

       在传授灰塑技艺给年轻一代时,邵成村时刻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他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技艺,更要学会做人,要有一颗诚信的心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言传身教”的真谛,值得欣喜的是,这批年轻人在他的培养下,都已经成为了灰塑的第四代传人,出自他们之手的灰塑作品,已经像模像样,颇有几分真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深知传承、弘扬灰塑艺术的艰难,但仍然决定在灰塑传承这条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灰塑世家初心不改,守业传灯。支撑其信念的,除了对手艺的热爱,更包含着一份执着的诺言。邵成村说,继承和发扬民间工艺,让更多人了解灰塑、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是非遗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邵成村的诚信故事不仅感动了业界同行和广大市民,还荣获了2023年广东省十大“诚信之星”之一的殊荣,成为了社会诚信建设的一面旗帜。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在追求技艺和事业的同时,更要坚守诚信的底线,用诚信去赢得尊重和发展。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邵成村能够继续发挥榜样作用,引领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灰塑艺术的发展,共同推动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信用广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