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夏,气温逐渐升高,在南沙区蝴蝶洲社区的山头上,漫山遍野的荔枝树挂满了嫩绿的新果。一阵风吹过,枝叶果实沙沙作响,让人不禁想象再过月余荔枝丰收的喜人景象。
南沙种植荔枝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南沙街和黄阁镇。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十分适合荔枝生长,同样的品种比增城、从化要早熟7天左右。这里生产的荔枝外形美观、皮薄核小、鲜嫩多汁,清甜可口,受到不少消费者追捧。“今年南沙区荔枝种植面积1.4万亩,预计总产量3800吨。”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改良换种,填补市场空白
“南沙区荔枝品种主要以桂味为主,占全区荔枝产量九成以上。”南沙荔枝协会会长何永辉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当地将在五月底以妃子笑等品种开启荔枝上市季,桂味的成熟则集中在六月中旬。而在桂味之后,只有少量糯米糍和淮枝继续生产。
为了提高荔枝品质与效益,进一步优化荔枝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比例,增强市场竞争力,南沙开始了荔枝高位嫁接换种的尝试。在美华荔园优良品种培育试验区里,荔枝品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多个接穗已开始发芽抽梢。“从今年三月初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嫁接了100多棵荔枝树,最快明年就能挂果了。”负责人梁润华介绍道。
据了解,本批接穗品种以仙进奉为主。仙进奉有蜜香味,果大清甜,是晚熟荔枝品种的优质代表,成熟时期为7月上中旬,可以跟桂味错开上市时间。荔枝嫁接可以培育出更优质的荔枝品种,却并非一件易事。“砧木和接穗的亲和力,是嫁接成活的关键。”梁润华表示,由于荔枝品种不同,嫁接后荔枝容易出现排斥作用,成活率并不高。“亲缘关系近的两个品种之间亲和能力相对较强。一般使用早熟品种嫁接早熟品种,晚熟品种嫁接晚熟品种。”
嫁接后的管理直接影响到荔枝树的结果率。“第一要防蚂蚁,第二要防虫,第三要固定住接穗的位置,不能发生移动。”梁润华告诉记者,嫁接后需要加强病虫害防治,防止蚂蚁破坏嫁接膜后接穗因失水而降低成活率。在杀虫剂喷洒结束后要及时割除薄膜,同时要注意及时修枝剪形,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实验记录,科学防治虫害
进入五月份,荔枝早熟品种已进入果实成熟期,中迟熟品种也进入果实发育期,保果工作不可松懈。
“对于荔农来说,蒂蛀虫是最难搞的。”梁润华叹了口气。蒂蛀虫可谓是荔枝的头号天敌,其隐蔽性强,在幼果膨大期蛀害果核,果实发育后则蛀害果蒂,出现采前落果,严重影响品质。如今进入了保果的关键时期,为了预测消杀蒂蛀虫的最佳时间,从4月下旬开始,梁润华每天都会到果园里针对不同的荔枝品种分别收集50个新鲜落果,观察上面虫蛹数、化蛹率、化蛹进度等情况,摸索蒂蛀虫的生长规律及防治方法。
“5月2日捡果50个(桂味),5月4日、5日未见结蛹”“5月2日捡果50个(妃子笑),5月4日结蛹一个”……梁润华将落果用透明塑料盒封装,每个塑料盒里都放置了几片荔枝叶,为蒂蛀虫营造了简单的生长环境,盒上的便利贴记录了每一个样本周期。“防虫知识虽然在书上都有写,但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同,想要找到自己果园里防治蒂蛀虫的最佳时间,就得这样不断地去研究。”梁润华表示,除了观察蛹羽化成蛾的时间,果实着卵量、成虫密度、落地果虫口率等因素也是研究蒂蛀虫最佳防治期的关键。
以旅促农,荔枝产销两旺
在南沙天后宫景区,有150余株纯野生的荔枝树伴着山海共生,见证无数信众对妈祖的虔诚。历经多年风雨的洗礼,他们依旧生机勃勃,在每个荔红的六月,将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尽情奉献。
立德、行善、大爱是妈祖文化的核心精神,产于天后宫景区的“妈祖红荔”也化成爱心走进千家万户。“这里的荔枝主要用来做公益,去年全部用来送给医护人员。”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荔枝林不是一个专门的景点,但每一个“妈祖课堂”以及爱国主义研学活动他们都会带游客上来参观,让游客沉浸式地感受当地荔枝的历史文化 。“接下来我们将在荔枝林建设一个‘妈祖驿站’,供游客在树下休息乘凉,进一步弘扬妈祖精神。”负责人说。
2021年,南沙荔枝文化节活动在天后宫举行,一幅11米长的卷轴书画在现场进行展出,展现了南沙老树荔枝的千姿百态和红荔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南沙荔枝文化内涵。同时,活动直播间里热闹的带货不仅宣传了南沙全域旅游和妈祖文化,还吸引了社会各界购买南沙荔枝,为荔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近年来,为持续打响“南沙荔枝”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强化用药安全指导,落实农药间隔期的宣传教育,同时着力强化日常抽检监测。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本地荔枝品牌“桂蜜红”,已由阳光农业保险公司承保200万元食品安全责任险,品质安全有保证。同时通过举办南沙荔枝文化节、直播带货等方式,以农兴旅、以旅促农,让小小荔枝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