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天河区市场监管局“四步走”,大力推行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努力在市场监管领域监管方式的改革创新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
(一)稳步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一是全面公示。按照“应公开尽公开”的原则,天河区市场监管局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信用中国”网站,依法开展信用信息公开公示工作。天河区51万户企业、16万户个体户的注册登记信息均已在上述网站予以公示,相关企业的失信信息,包括经营异常名录35万余条,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1.2万余条,双随机抽查信息6.5万余条,均完成社会公示工作,为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奠定基础。二是联合惩戒。各主管部门在注册登记、政府招投标、申请政府奖励补助等多个方面依法对失信企业开展限制工作,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三是信用修复。大部分失信企业主动申请消除不良影响,开展信用修复工作,目前已有22.1万余户市场主体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有4000余户市场主体申请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信用惩戒效能初步显现,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有序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分级工作。一是分级分类。区市场监管局依托市市场局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系统,对天河区企业进行风险分级分类。初步确定通用型的高风险企业1.7万户,较高风险企业9.9万户,中风险企业13万户,低风险企业24.7万户。二是标签管理。区市场监管局探索构建专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名录库,目前已建立“风险预警企业”“包容审慎监管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等企业主体库41个,通过“标签式”分类管理,统筹行业风险防范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于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实行重点监管。
(三)深入推进“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一是深度融合。将信用风险分类结果、风险预警监测结果同步共享市“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度融合。对高风险企业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实行“零距离”重点监管;对较高风险企业,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实行“近距离”监管;对中风险企业,按正常抽查比例监管;对低风险企业,大幅降低抽查比例,减轻企业受检负担,实现靶向抽查、差异化监管。2022年,天河区共制定本部门抽查任务110个,计划检查市场主体1.6万余户。二是联合检查。按照“科学筹划、统筹安排、合理配置执法资源”的原则,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各部门监管重点、风险点,大力拓宽天河区跨部门联合抽查的范围和领域,推动各专项整治工作牵头部门组织开展专项跨部门联合抽查工作,推广“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工作制度,切实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2022年,天河区共制定跨部门抽查任务41个,计划联合检查市场主体360户。
(四)探索推进“智慧+信用”监管工作平台。为打破人少事多的被动局面,区市场监管局自2020年以来,一直在探索构建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经过近3年的反复研究,已完成了集成企业大数据信息,人工AI执法,文书云送达,通用型风险精准预警,企业电子地图展示统计等一系列功能的企业监管云平台建设方案。平台建成后将实现人机语言交流执法操作,机器人自动复核企业登记信息,企业精准预警信息向基层一线执法员展现提醒等功能,力求解放执法员双手,把部分执法工作交给了智能机器人完成,大力实现为基层减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