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广州-头部
x
【诚信建设万里行】广州:提升边际风控效果 “替代数据”让信贷更安全更放心
来源:广州市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6-23 17:06

常言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2022年6月14日是全国第15个“信用记录关爱日”,如何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成为关键议题。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尽管信用如金的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是也客观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些借款人超出偿债能力短时间内在多家金融机构密集发起借款申请,恶意‘撸贷’。”一行业人士赵以邗表示,这一现象已成为金融机构产生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贷前审查和贷中监测环节,开发一款用来监测“多次借贷申请行为”(行业内又称“多头”)的风险监测产品,对金融机构防范风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善用“替代数据”

帮助金融机构不断提升边际风控效果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数字经济各类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征信行业迅猛发展,信贷数据之外的“替代数据”被合法采集、分析并广泛应用于判断个人的信用状况。

赵以邗介绍,征信机构正在探索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替代数据”加工成征信产品,助力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风控环节,保障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在疫情期间进行顺畅、高效服务。

“例如,针对前述恶意‘撸贷’行为,我们研发了‘讲信’系列监测‘多次借贷申请行为’的征信产品。”赵以邗介绍,朴道“讲信”产品通过监测贷款申请人的申请频率、数额、机构及行为模式,对贷款人借贷行为对机构进行提示。例如,个人短时间内在多个借贷平台进行借款,对这类申请行为放款机构肯定要加以分析,关注哪些是恶意撸贷的,哪些是真正需要贷款的。

据介绍,自上线以来,前述征信产品的服务机构和覆盖人群数量迅速增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用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原主任刘萍表示,征信机构是市场数据源和金融机构间的枢纽节点。征信机构能够深入调研金融机构需求,做好数据合规治理,帮助金融机构不断提升边际风控效果,为金融机构提供高质量普惠金融业务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服务。

“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刘萍感慨,如同各家金融机构夜间野外扎营,需要尽可能发现更多身边的未知风险,征信机构如同中间的“篝火”,金融机构每一次征信产品查询都相当于往火堆中放了一根柴火,只有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才能“照得远、照得清”,让恶意“撸贷”无处遁形,最大程度保障金融机构个人信贷放款的资金安全。

支持信贷发力

辅助金融机构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实际上,“替代数据”正在多个环节发挥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银行、保险、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在零售信贷、消费金融、小微企业贷、三农金融、信用卡审批等业务的线上数字化进程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线上业务办理承担起提振消费、支持小微、乡村振兴、践行绿色金融等重要任务。

但是,客观来看,商户抵质押物不足、基础信息数据缺乏仍限制着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能力。金融机构由于难以掌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无法对其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分析,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支持就无从谈起。在个人领域,如果无法识别前述“恶意撸贷”行为,也会让金融机构“裹足不前”。

这一问题正在得到改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表示,利用非传统数据包括大科技公司的大数据支持信用风险评估、提供征信服务是全球数字金融的一个重大创新,而我国的一些业务走在了国际的前列。这项创新最大的突破是让信贷服务触达许多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的“信用白户”,这也相当于为本来很难落地的普惠型贷款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除了帮助金融机构识别“恶意撸贷”等行为,赵以邗介绍,征信机构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替代数据”加工成征信产品,开发了不同场景下的评分类、画像类等细分垂类产品,助力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风控环节,保障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在疫情期间进行顺畅、高效服务。

“我们愿与金融机构共同努力,让缺乏信贷记录的‘信用白户’”也能享受到普惠金融的滋润。”赵以邗表示。

数字经济时代守护好每一个人的信用记录

在数字经济时代,征信机构用数据说话、金融机构用数据决策、信贷市场用数据创新、监管机构用数据监管。

不过,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合规经营是基本前提。随着去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今年1月1日《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征信领域规范个人信息保护及信息主体各项合法权益方面,都有了高标准的法律明确,将原先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广义征信活动正式纳入法治监管的轨道。


信用广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