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交互标准,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进一步贯彻落实告知承诺制审批与监管,结合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及调整、建设工程规划类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合格证核发等事项中试行告知承诺制的改革措施,通过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承诺人履约情况,将信用惩戒与业务办理深度融合,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承诺-践诺”、“失信-修复-激励”的全流程管理,推动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能与社会信用体系监管效能的协同提升。
一、创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模式,构建全周期管理机制
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流程网办、提质提速工作部署,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全面梳理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优化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及调整、建设工程规划类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合格证核发等承诺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在降低申请人准入门槛的同时明确其承诺内容标准和所需承担的责任。业务办理环节,明确告知承诺制适用范围,落实对申请人信用状况核查机制;信用信息归集环节,明确信用承诺信息归集范围、方式和时限,夯实行政审批主体责任;信用修复环节:失信行为完成整改后,规范信用信息修复流程,精准更新失信主体相关信用信息。
二、数字化赋能,助力工程建设项目信用监管升级
(一)智能预审,源头防范风险。在告知承诺制事项受理、办理环节中,依托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对接广州市信用评价、信用奖惩等接口,通过智能算法分析,系统自动核查、显示未履行承诺等失信主体信息,不适用告知承诺制办理。
(二)全程跟踪,失信修复便捷。在适用告知承诺制作出行政决定后,依托原行政审批案件,通过关联分析,系统自动生成监管案件。当承诺期限到期时,依托承诺内容及工程报建指标智能比对等监管模块,辅助案件办理人员认定申请人履约执行情况。开发未履行承诺信息信用修复模块,在申请人完成整改后,业务办理部门可在线提交履约信息完成信用修复。
(三)联动惩戒、强化信用约束。以“房屋单体编码赋码落图”试点工作为契机,以“项目代码+房屋编码”为唯一标识,打通工程建设项目从发改立项、规划报建,到住建施工、消防验收等跨部门监管数据链条,基于广州市失信惩戒措施,实现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格局。
下一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深化“承诺即开工”改革,探索信用积分激励机制,为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广州经验。